略谈生态水景观的场地作用与尺度关系

略谈生态水景观的场地作用与尺度关系

许国远  北京杨筠松堪舆文化研究所


人类以水造景和以水为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以物理功能为主的治水、理水,逐渐分离出以视觉观赏功能为主的水景观设计。人们在长期使用、观察、认识、了解水的过程中摸索出两种造景方式:一是以水作景,二是借水为景。这两种方式不仅给场地环境带来视觉形式的变化,同时在优化场地生态关系、提高水资源的多重利用价值、丰富场地功能方面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一、以水造景(人工水景观)

以水造景是人类长久生活在无水或缺水环境中,形成的引水、用水经验。由于生活条件、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利用各种容器、渠道、池塘、运河等方式解决饮水、用水和灌溉的困难,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场地生态格局,使荒旱之地变为水草葱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景象,并使得这些功能性的引水、蓄水的设施、条件,逐渐成为场地环境中不可缺的视觉要素,由此衍生出场地功能景观的多种作用。

(一)间隔作用

间隔作用是指以人工的沟、渠、池为载体,对场地环境进行有效地划分,改变原有场地景观的生态格局,合理地控制场地分区关系、交通关系、动植物种类布局关系和视觉关系,使场地景观内容更加丰富,生态景观特征更加明显。

(二)主题标志作用

主题标志作用是利用水景观特有的形态、体量、效果,在场地环境中形成具有主题象征意义和地标作用的水景,而这类水景观通常以喷泉、瀑布等动态水景和大体量的静态水体形成,其表现形式突出典型性和主题性,在设计上强调水景观形态的独特性。

(三)点缀作用

点缀作用是指以小规模、小体量的水景在场地中进行具有视觉效果和生态功能的点缀性应用。这类水景形式多体现在水与环境的灵动性、趣味性,在运用手法上,动态与静态水体都被采用。点缀性水景在场地环境中发挥辅助配景作用,是由视觉引发的精神感受。东方造园思想中的一种境界追求的是以不变求变化,这在中国的山水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水景观表现形式上常常以瀑布、池塘、水洼、溪流、涌泉、跌落等方式表现。在设计上注重水景与环境的融合。

(四)底衬作用

底衬作用指在建筑物或景观对象周围,引水环绕或将水作为配景,以其多变的色彩衬托出主体景观形象。此类水景形式主要根据主题景观对象的体量、色彩、形态、所处地形环境特征,以及观景视距、视角等因素进行设计,在设计上注意以陪衬为主,切勿喧宾夺主。

(五)亲水作用

亲水作用指在适当的人工水景环境中,应设置玩水所必需的条件,满足人的亲水需求。水景的作用不单是供人欣赏,同时也是供人游玩。不同的水景形式可提供给人不同的玩赏条件,溪流和池塘可供人嬉戏,瀑布与喷泉可供人冲淋,大面积的水域可供人泛舟等。水景设计的亲水性是让人在观与玩的活动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此类水景因人的参与活动的多样延伸出丰富的形式,无论是静水、流水、跌水、喷水、大型的或小型的水景,都有可被利用的游玩方式。在设计上需根据人对不同水景的形态,特征采取各种行为方式进行合理设置,着重考虑不同的人群在玩赏过程中的安全因素。

(六)软化环境作用

现代人居环境大多处于被改造过的硬化场所,自然土壤表层往往被水泥覆盖。在远离自然的城市中,生硬不变的环境使人愈加迫切地向往自然环境,以丰富的自然现象消解表情呆滞、一成不变的环境所带来的极端心境。水景的注入不仅使生硬的场所有了形态的软化,也使人的内心有了丰富的情感。在水景设计中需要与环境物象的形态确立对应关系,以对比的方式突出水景观的形态特征,体现可变性与动态因素,消弱硬质构筑物所造成的场地同一性的视觉效果。

(七)改变生态格局的作用

改变生态格局的作用指在无水与人工硬化的环境中,通过对水系的引入,改变场地环境的生态格局,植入异质生态系统,并通过对场地土壤与湿度的改变,构成适宜动植物自然生长条件的场地特征,达到调节场地微气候与生态景观功能的目的,使环境随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变化。植入异质生态系统应与软化环境作用相对应,不仅从景观形态上解决视觉问题,同时从生活需求上解决质量问题。在设计中需要根据环境的地理条件,场地的限制性因素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水景生态系统,并控制植物生长与动物养殖的规模、种类和具体地点,避免生长失控,造成负面作用,导致控制成本加大。

二、借水为景  (滨水景观)

伴水而居是人类由来的理想生活方式,借助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海洋等自然水系营建美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生活目标之一。“在生活中欣赏,在欣赏中生活”,无论人类的文化、种族、习俗有多大的差异,但在选址栖居上都有着共同的追求,就像德国现代存在主义思想马丁·海德格尔所推崇的理想生活境界——“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大自然在给予人类各种生活资源的同时也附加了相应的限定性条件,如何更好地利用与改造这些资源,形成更适合人居生存的景观环境,人类数千年的文明便是与之相融所积累的成果。借水为景亦是人类长久与自然水系相伴而形成的生存关系和视觉要求。人们在利用与顺应自然条件与变化规律的同时,寻找着从各种满足于自身生存和审美需求的景观方式,答案是借助水体作旱景。如利用堤坝、护栏、滨水道路、观景平台、桥梁、垒砌山石、公共艺术品、建筑、滨水动植物以及取水、用水的设施等物象形态构成景观环境,使水体运用与景观相互结合,产生互为映衬,互为对比、相互依存的多重作用,这些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一) 映衬作用

映衬作用指利用自然水体宽阔、平坦的水面,影映、衬托岸畔的山峦、植物、建筑、岛屿以及天色等景象。映衬作用又分两个方面:一是影映对象,适宜于选择尺度较大、水面相对平静的水体,使岸畔景色能较完整地显现出来;二是衬托对象,利用水面不规则的折射关系所呈现出的色彩和肌理效果,衬托岸畔景物,产生色彩与动静的对比,形成具有风景价值又赋予变幻的景观环境。要达到良好的映衬效果,必须根据水域环境中的两个要素(即水体特征与场地地形特征)进行借景利用。因此选址成为发挥景观作用的首要环节,针对滨江、滨海、滨湖等不同环境条件的优势加以有效利用,使水体的不同状态成为景象特色。设计时应注意水体特性(即流水或静水),水面尺度与岸畔景物尺度的影像比例关系,桥梁、岛、建筑、道路、植物、山、石等的映衬影像节奏关系与遮挡层次关系, 日光映衬与灯光映衬的不同效果等。

(二)连带作用

这一作用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依水生存的规律。集居的群落大多分布于水系的两岸,带状的水成为构成社会关系、维系生命的首要条件。这种生存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由生存需要衍生为视觉需要,并以此种方式引用于景观环境之中。在水域景观环境中,水以其特有的形态和流动性,将布局分散、构图简单的景观环境和园林景点有效联系,形成一个视觉关系完整、景观内容丰富的景园系统。而各景园相互间的联系与对景关系必须依赖水系和桥梁形成,产生不同层次的景象作用。在设计上应根据不同场地与水系条件、人的活动需要,以及场地使用定位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设置桥梁、廊道、植物、堤坝和改造河道,并与水相关要素、特征形成岸畔立面景象联系,使其环境更具完整性、安全性和观赏性。在整体场地系统中,自然水体发挥着纽带与联系的多种作用,往往以天然的河流、湖泊、人工溪流、海岸线等面积较大的带状或线状水系为主,突出总体景园环境的主脉,并采用多种形式如流水、静水、跌落水等,体现其丰富的视觉变化和区域关系。

(三)近水、亲水作用

近水、亲水作用主要指在不同的自然水域中体现人的近水、亲水活动需要。人要接近水、玩水必须靠一定的安全设施与条件来实现,码头、滨水栈道、入水梯道等。不同水系条件可提供给人以不同的玩水行为活动,湍急的山溪可以漂流,宽大的河流、湖面可以泛舟、畅游、垂钓、浅水池塘可供儿童嬉戏等。在场地环境中设置与水域条件相适宜的、符合人相应活动特征的近水平台、亲水活动区域,是充分利用水域资源条件发挥亲水作用的主要方式。在设计上应根据不同水域环境所提供给人们的近水、亲水活动特征着重设置安全措施,可供漂流的水系需清理河道,近水平台、滨水栈道需加护栏和照明系统,浅水区域应平整河床,治理滩涂、除去水生植物等以避免安全隐患,在人群活动密集的滨水场地应增设各类垃圾箱以免污染水质环境。近水、亲水作用发挥得越好,环境利用率越高,参与活动人群越多,而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就越突出,这使得滨水景观设计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

(四)发展生态的作用

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不仅有着人们所期待的风景价值,同时具有滋养一方土地生态的重要意义。发展生态的作用指在自然水域环境中,水系长久养育着当地的生态关系,以自然的法则调节环境、气候、动植物生长的平衡,形成自然景象。作为景观环境,人的欣赏与生活行为活动的介入,必然导致场地环境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主观地从人为活动方面出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景不是毁景,改变应从有利于环境生态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因此,对于自然水域的景观设计应根据场地环境已有的生态优势、水系特性、地理气候特征、人为活动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以谨慎、克制、宽容的态度处理人与自然水系环境的共生关系。顺应其长久形成的自然规律,尊重野生状态,剪除不良因素,适度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在保持原生态环境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有效的发挥调节环境湿度、微气候、灌溉、滋养环境中动植物的生长,优化环境代谢循环等生态作用,使环境更加盎然生机。






为顾客规避风险,创造价值
我们不是设计园林,我们只是绿色森林的搬运工

关于园易 | 造园理念 | 立体园艺 | 招聘人才 | 联系我们

北京園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14260号-2